前日,途径位于西安城内西五路北的革命公园,看到一群中老年人,在革命亭前,跟着二胡,齐声吼了一阵秦腔。在国泰民安的今天,他们有充裕时间和悠闲心情安享晚年。
但在人群不远处那块书状碑石上,则记录着一段截然不同的、关于西安这座城市的一段重要历史——围城之役。小说《白鹿原》中对这段历史就有详细的描述。还有一些人看过改编成电视剧的《白鹿原》后提问:西安围城之役真的发生过吗?
的确,对很多外省人来说,这是一段陌生的历史,甚至就连陕西省内、西安市内土生土长的不少年轻人也不太知晓。“西安围城”与“西安事变”相隔十年,但后者举世闻名,前者却罕为人知。
一九二六年春,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同时还与阎锡山以及陕南、陇东、陇南的镇守使联合,率十万镇嵩军进攻西安。其前锋于4月12日到达西安东郊的灞桥镇,4月14日发动攻击。当时西安守将是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且仅集结了五千余兵力。危急时刻,李虎臣向杨虎城求援。4月18日,杨虎城率后卫部队进入西安城。合兵后,西安守军共一万余人,拉开了西安保卫战的大幕。
一万对十万,相持了八个月,这是何等的艰难!刘镇华攻不开城西安事变的时间,就企图围死城,沿城周挖壕,壕后筑土墙,架设大炮隔绝内外,又纵火烧毁城外十万亩麦田。城中粮食由丰盈到短缺,后到挖野菜、剥树皮、吃油渣、咽糠麸,进而煮皮带、吃药材、屠狗杀马、挖鼠罗雀......
即便城内血流成河、饿殍遍野。但西安从未屈服,坚守八个月,终于在同年11月28日等来解围援军。以死难四万多接近五万军民的代价,赢得护城胜利。但彼时西安事变的时间,西安城内,树无皮,草无根,人无颜色,满目疮痍。
祭奠那天,城中万人空巷,举城哀悼。次日,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草滩到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坟茔所在之处,被命名为“革命公园”。
对西安保卫战,历史如此评价:西安军民的反围城斗争,不仅保卫了陕西的革命阵地,牵制住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有力策应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此外,有学者认为,坚守西安是杨虎城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在十年后“西安事变”中的表现。
历史总是时时被遗忘,如今千千万万人们对西安的印象,大多只是十三朝古都、汉唐盛世,略去了近代以来陕西人民为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付出的巨大代价。但这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人们更需要的是轻松生活,不能总把苦难挂在嘴边。
而“十三朝古都”这个显眼的标签,凝聚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将 “古老”、“传统” 这些关键词裹挟其中,像是一个落魄的才子、过期的艺姬,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固守着它冗长而人尽皆知的数百年前的老故事。而它近代的这些经历,却也丝毫不逊于那些辉煌的曾经。
不论如何,我们应当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有名的、无名的先烈,记住那段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