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文化寻根的相关信息,给大家科普专门整理了与文化寻根相关的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文化寻根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发展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在理论上也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其中以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著。
问答题 文化寻根文学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有哪些
1 “寻根文学”提升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左右,文学界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的文学作品正在逐渐减少,文学创作水品缺乏与时俱进的突破,导致小说领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期。而“寻根文学”在承接“反思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早起的文学流派相比,“寻根文学”更加注重寻求文学本体的发掘与回归,在吸收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大部分作品能够客观地阐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寻根派”作家在自我追求文化意识的同时将文学作品呈现出底蕴深厚的特点,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就更加侧重描写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现代人身上的表现。也正是“寻根文学”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才使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更加的丰富,提高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并对推进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寻根文学”复苏了传统审美意识
“寻根文学”区别与其它文学流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于“寻根派”作家更加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审美意识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不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侧重与透视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如“寻根文学”代表作《棋王》,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刻画了主人公王一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既有务实的生存之道,又能够超凡脱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韩少功对寻根的理解中也提到寻根是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所以“寻根文学”中把握的审美观点是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有的气质。正因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的这种审美愿望与审美追求才使传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复苏。
3 “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寻根文学”的出现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当前作家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寻根文学”发起了文化意识的觉醒,能够使当代文学工作者认识到在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相接受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文学只有在探寻出自身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意义。然而“寻根文学”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寻根文学”中的部分作品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分优劣,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作品失去文学价值;二是“寻根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消解了历史批判性,出现了作者观点之间的相互矛盾。当代文学工作者在认识到“寻根文学”不足的基础上能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起到警示作用。
以上文化寻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