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为什么把自己的二叔活活烧死?主要还是朱高煦自己“作”死

网友提问最佳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之子,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都很有成就,进一步解除藩王威胁,重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朱瞻基短命的原因,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整治吏治和财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宣宗十年加上他父亲仁宗一年总共十一年,被史学家称为“仁宣之治”。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为什么把自己的二叔活活烧死?其实,这一点都不怪朱瞻基,主要还是朱高煦自己“不识好歹”。

最近由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主演的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高煦在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非常的飞扬跋扈,暗地里培植势力,豢养利用靖难遗孤,陷害太子朱高炽,企图取而代之,甚至直接造反。

历史中的朱高煦真的是这样嚣张吗?其实,真正的朱高煦远比这更加的张狂,下面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朱高煦是如何的“作死”的。

朱瞻基_朱瞻基为什么短命_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游手好闲,太祖朱元璋就非常厌恶他。后来朱高煦盗走舅舅徐辉祖心爱的宝马,从南京返回北平,途中恣意妄为,经常杀死官民,在涿州更是击杀驿丞。

这样的人在和平的年代里往往是祸害,在战争年代又往往是良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朱高煦的凶狠终于有了发泄的舞台,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是先锋,白沟河之战,更是亲率精骑冲杀,斩杀都督瞿能父子。

在与南军作战中,朱棣多次兵败陷入重围,最后都是朱高煦率军赶到才化险为夷。尤其是在浦子口战役中朱棣再次被南军击败,看到朱高煦又及时赶到,非常高兴:“我已经精疲力尽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随后又满是鼓励:“世子经常生病,你要好好努力”,言外之意就是改立朱高煦为世子,继承自己的大位。

朱瞻基短命的原因_朱瞻基_朱瞻基为什么短命

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怀着感激,句句真心,毕竟朱高煦多次在危机时刻救了自己,让自己化险为夷,但是等他真的登上皇帝宝座后,又不得不全盘考虑储君人选,最后权衡利弊,仍然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这下可把朱高煦气坏了,当时朱棣在危难之时说那句话时,朱高煦可一直放在心上,结果江山打下来了你却反悔,只可惜生气也没有用了。津城沐雨认为,一个人不动念想也许不会有非分之想,可一旦动了就难以回头,尤其那个念想曾将即将成真。朱高煦因朱棣曾经的许诺,始终觉得皇位原本是自己的,是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抢走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本就凶狠、飞扬跋扈的朱高煦,始终在想怎么样才能把皇位夺回来,暗地里不断陷害太子朱高炽,培植自己的势力。

朱瞻基为什么短命_朱瞻基_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本该就藩的朱高煦不听朱棣的多次催促,赖在京城不走,寻找时机争夺太子之位。甚至私下里挑选卫士,招募精兵达3000多人,凭着自己曾经立下的军功继续胡作非为朱瞻基短命的原因,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

任何恣意妄为最终都要付出代价,朱高煦的骄横放纵,终于惹恼朱棣,准备将他贬为庶人,最后还是太子朱高炽念着兄弟之情请求朱棣,最后才避免横祸。

朱高煦回到封地后竟然丝毫不知悔改,密谋策划谋反,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都无济于事。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10个月就去世,趁着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奔丧路过山东,朱高煦企图在半路上截杀他但没有成功。

朱瞻基为什么短命_朱瞻基_朱瞻基短命的原因

朱瞻基即位后,仍然采取优抚两位叔叔的做法,后来朱高煦向朝廷提意见和要求,朱瞻基都照办。宣宗的优抚政策不但没有让朱高煦回心转意,反而认为朱瞻基是软弱无能怕自己,于是更加大胆和骄横狂妄,在准备就绪后,还是学他父亲那样,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举起了造反的旗帜,要求交出夏原吉等大臣。

朱瞻基在得知二叔朱高煦造反后,仍然不放弃劝降,但朱高煦都置之不理。等到宣宗亲征大军到来时,朱高煦又吓得龟缩乐安城,最后投降宣宗。造反本是必死之罪,但朱瞻基念及亲情不顾群臣反对,只是把他贬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

犯下如此大罪,能够不死,本应心存感激有所收敛,但是朱高煦又继续“作死”神操作

朱瞻基短命的原因_朱瞻基_朱瞻基为什么短命

。在软禁几年后,朱瞻基去看望他这个叔叔,可是朱高煦一看到朱瞻基的到来,认为面前这位侄子夺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却不曾想自己能活到今天也是这位侄子的网开一面,顿时心生怨恨。朱高煦趁着宣宗不注意,伸脚把侄子绊倒。

话说,朱高煦也太张狂了吧,再说,你把他绊倒又有什么用?这一作死操作终于彻底惹恼朱瞻基,好你个朱高煦,我好心来看你,竟然还死性不改,气得宣宗命令人找来300多斤的大缸把朱高煦罩住。也许气头上的朱瞻基想撒撒气,但是朱高煦的“作死”神操作又来了,竟然凭借着自己力气大把缸给顶起来了。

宣宗本来就生气,一看朱高煦还不服,终于按捺不住,让人在缸的周围点燃木炭,朱高煦就这样被自己的侄子活活烧死在了缸内。

可以说,朱高煦的死完全就是自己一步步“作”的。

由朱高煦的死我们看到,做人做事一定不要“作”,所谓不作就不会死,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你有多大的怨言和不满,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和贡献,一定不要恣意妄为,不能“作”。

获赞数:868

收藏数:74

回答时间:2024-03-11 1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