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两会上引发热烈讨论,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时,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宝贵的历史性机遇。
二十年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画卷之一。二十年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点轴带动、面上保护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整个西部地区和贵州、贵阳的面貌翻天覆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贵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撕下贴在身上几千年的贫困标签——全省、全市GDP分别增长16.3倍和14.7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00万以上,贵阳市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连续4年荣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曾经给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印象的贵州,现在扛起的是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金字招牌!当历史的脚步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门口,中国西部,已经实现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的明显改善;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贵州、贵阳,正以昂扬的斗志,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新时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描绘的新蓝图、发出的动员令、开启的发动机。这不仅是我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也是贵阳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务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必须以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准确把握新格局、新机遇的时代特征。《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新发展理念最生动的实践,也是贵阳推动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所向、力量所聚、机遇所在。
——推进“大保护”,为贵阳坚持高标准要求、努力践行“守底线走新路”确立了新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新发展理念所催生的蝶变,把矛盾对立化为辩证统一,让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将“大保护”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纲领,不仅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提出了新要求,更从推动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着眼拓展了新境界,为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确立了新标尺。新格局中,一直让贵阳引以为傲的“六度”生态被赋予了全新价值;牢牢守住“两条底线”更加成为贵阳坚持高标准要求的核心内涵。
面向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如何辩证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唱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发展的合声共鸣,擦亮爽爽贵阳的生态底色,是我们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践行“守底线走新路”必须回答好的“使命之问”。
——实施“大开放”,为贵阳实施高水平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开拓了新空间。任何发展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四十年,让中国告别黄土地走向蔚蓝色,成就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强势崛起;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则将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向西部。这里不仅有世界屋脊的广阔视野,更有“一带一路”的纵横交织、中欧班列的铁流滚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勃勃生机。中国的西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站在世界市场的前沿,高水平开放的时代大潮已经蓄满势能、喷薄欲出——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拓展区际互动合作……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贵阳积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全力抢占国际贸易份额,广泛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全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贵阳打造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圈、迈向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面向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引领黔中城市群开放协作,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贵阳把握大局大势、抢抓历史机遇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
——实现“高质量”,为贵阳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历史经验表明,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重大问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通过大力强化和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创业等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贵阳做强实体经济的“底盘”,以市场引领、贸易先行、以贸促工、工贸并进为路径,推动实现“一品一业、 百业富贵”发展愿景,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
面向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如何推动中高端制造,促进中高端消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是贵阳遵循经济规律、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回答好的“发展之问”。
沧海横流方显英勇本色。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开启了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是方向,是使命,更是机遇。抓住机遇,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贵阳发展打下百年的基础;错失机遇,就等于沓落发展潮头,让贵阳无缘高质量发展蝶变
经过二十年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产业、民生、教育、扶贫攻坚等都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当前西部地区发展仍然很不充分,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应当仍然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高度重视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的第三个十年,西部将承担新的使命,即大开发、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大保护在新的西部大开发指导意见里已被“置顶”,而大开放则是第三个十年西部发展一定要做实、做透的大文章。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主要还是创新。
1999年6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西安召开的西北五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宣布,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抓住世纪之交的机会,加快西部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所以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是在陕西吹响的。
二十年,两个十年,面对西北大开发,我们还要问一问,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是学术研究要思考的哲学问题,所以,我开始起了一个历史逻辑的命题,后来想一想,还是总结一下经验,再看看新时代西部开发有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西部在新格局中将承担怎样的使命。
西部大开发有没有突破“胡焕庸线”?
二十年前,中央在世纪之交提出西部大开发,是为了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现在叫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历史逻辑,这就是小平同志讲的“两个大局”。改革开放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沿海率先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期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这又是一个大局。西部大开发就是要解决地区差异问题,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初衷。
其实西部大开发还有一个命题,就是“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条线李克强总理也是多次问及,有没有突破这条线?我们衡量西部大开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成效,也可以看看有没有越过这条线。
总的来看,经过这些年西部大开发,政府加大区域协调力度,加快缩小东西部差异,西部地区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产业、民生、教育、扶贫攻坚等都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当前西部地区发展仍然很不充分,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很不平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应当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高度重视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的宝贵经验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我们做了很多正确的选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西部大开發的初衷是正确的,即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江泽民总书记当年讲,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二十年来,西部各地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还有西北的沙漠化、西南的荒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一直摆在很突出的位置。显然,这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高度契合的。退耕还林还草与西部开发从经济学的逻辑上讲是成立的,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高度契合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国家或者政府力量始终在为西部打基础、造环境,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审慎区分与市场作用的边界。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大开发也有过两次,即“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把大量的投资建设重点转向内陆。“一五”时期主要在西北,三线建设主要规划在西南地区。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地按照市场经济办法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但市场力量会导致“马太效应”,穷的更穷,所以政府要干预。当然,政府干预也有边界,不是说什么都干预。西部大开发头一个十年,主要是打基础,搞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建设;第二个十年,主要是以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内生增长动力。应当说,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重大进步,是国家区域政策日益成熟的标志。
第三,对口援助,就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对西部实施对口援助、对口帮扶。这是我国促进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这个工具有纵向的,即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也有横向的,即发达地区把他的一部分财力拿来支持西部发展。当然不仅只是资金,也出人出物。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在促进西部开发、缩小东西差距上,这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精准脱贫扶贫,重大灾害恢复重建,我们也是通过政府的力量、通过对口的力量来实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三年基本上就恢复了,就完全是体现了我们制度上的优势。
第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工合作、分类指导,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和工作原则
进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面临很多机遇,但也有更多的挑战。
第一,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在中国经济进入到下行通道,经济下行压力大。东部产业往西部转移,对西部来说曾经是一个机遇。但是,现在西部的人工成本也上来了,比东南亚国家,像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劳动力成本都要高很多,东部的很多产业于是就直接转到了东南亚。现在化工产业也正从东部撤离,响水爆炸以后,沿江一公里化工企业该关的关、该迁的迁,按说对西部来说也是好时机,但是,从国家大的环境来看,对这方面产业的约束也是越来越紧,我们也不可能去承接这种污染型产业。所以,这些问题对我们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国家战略尤其是区域战略的重大调整。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我把它归结为“三群两带”。“三群”即京津冀协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两带”是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带。其中,黄河不是经济带,不像长江有水运功能、港口码头、沿江产业布局,它主要发挥水资源和生态功能。
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下,应该说我们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也说机遇,机遇现在也很多。
一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2014年以来,开放就成为西部各地发展的主旋律。国家发改委最近出台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政策,通过开放来带动未来的西部发展,这是一个机遇。
二是西部内陆腹地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韧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有广阔的内陆腹地这个回旋余地,通过拉动内需,也同样能够渡过难关。
三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跨越机会,比如贵州大数据。西部很多地方都可以借这样一个机会来跨越,不再走传统的发展路径。
西部大开发的第三个十年,西部将承担新的使命。我将其归结为“三大一高”,即大开发、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发展除了继续推进大开发,目前大保护在新的指导意见里已被“置顶”。大保护包括流域恢复治理,包括对污染型企业的调整等等。
大开放是第三个十年里西部发展一定要做实、做透的大文章。现在重庆这方面做得不错,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每一条都是做得很实。西安提出来“三个经济”也是大开放。
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主要还是创新上。高质量发展主要抓中心城市引领,最近中央特别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给中心城市有灵活的土地管理政策,要给它更多的发展空间。西安这几年做得不错,也在“抢人大战”中赢得关注,抢人、抢资,有了人才和资本,就能提升中心城市的作用和能力。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使命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社会工程。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安排部署,紧密联系实际,从抓规划、做项目入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及大关中经济圈之中,紧盯热点难点问题,扭住重点工程不放松,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来,铜川大地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变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为了圆满完成铜川“十三五”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及早谋划“十四五”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思路,我们就铜川在新时代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成就、机遇,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进行了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铜川西部大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遇。
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推进,铜川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协同发展中的战略位置明显提升,已经参与到了“一带一路”、陇海兰新经济带、大关中经济圈中,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铜川在地缘优势上,位于陕西关中向陕北的过渡带上,是渭北地区可以发挥中心作用的地级市;在资源优势上,具有煤炭、水泥用石灰石、陶瓷钳土、油气等大量贮备,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在交通优势上,处于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内,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有半小时车程,信息流、物流传输快捷;在人文优势上,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旅游景区类型多、品位高。因此铜川在未来西部大开发中,只要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必将大有作为。特别是在陕西关中协同创新和西铜融合发展中,铜川具有产业聚集及交通便利等诸多有利条件,信息物流畅通,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
(二)全面转型发展的利好叠加。
铜川全面转型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国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项目达标,供给侧结构改革成效显著,随着脱贫攻坚、国家革命老区开发、乡村振兴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将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形成发展加速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
(三)“一带一路”的积极融入。
陕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推出了《陕西“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进行了具体项目及路径安排。铜川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节点城市,拥有较多的地理人文和流通产品优势,认真落实全省行动计划分配的任务,在交通物流、煤电铝循环经济、建材陶瓷产品、特色果品、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有着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同时铜川具有利用全省统一经济信息平台的条件,借助商务机构和会展论坛,积极参与贸易活动,培养人才,谋划新项目大有可为。
(四)铜川自身发展蓄积了能量。
实施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铜川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GDP总量从1998年的30.07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327.96亿元,增长了10.91倍;地方财政收入从1.2亿元增长到23.1亿元,增长了19.25倍。2018年铜川在西北五省(区)52个城市中GDP总量排名第37位,人均GDP排名第26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成绩巨大、战果辉煌。二十年来,铜川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整体经济结构及质量效益实现了新跨越,在未来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五)营商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铜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交通、通讯、广电、水利、电力、燃气等快速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日臻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节能减排及各项污染治理迈上法制化、科学化轨道,绿化亮化进程加快,全市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宜居宜游宜业。十三五”以来,铜川在全面转型中又出台了一系列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土地十条”“金融十条”等配套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时代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实现西部大开发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