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电影(电影《大明劫》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网友提问最佳回答:

最近很多小伙伴想了解大明劫电影,今天小编专门整理了大明劫电影的相关内容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明劫电影(电影《大明劫》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本文目录一览:

  • 1、电影《大明劫》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 2、如何评价电影《大明劫》
  • 3、《大明劫》观后感

电影《大明劫》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我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赞,是一部跳出传统历史思维创作的历史战争电影。电影的导演是王竞,冯远征、戴立忍、余少群等主演,讲述了明朝末年,名将孙传庭与名医吴又可,在战场与敌人和瘟疫抗争的故事。

这个片没有拘泥于原中国电影“文以载道”式的影片解读,专注于对原有历史与那个年代的历史观的构建。明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在明末小冰河期的背景下,满清入侵、吏治腐败、农民起义,影片有几个镜头画面去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电影当中,农民军进攻开封重镇,战争之惨烈,国运可悲;崇祯皇帝派孙传庭去解围开封,面对无粮无响,更有的瘟疫侵袭,大明的社稷全指望在孙传庭的头上。面对这样的困境,孙传庭为了朝庭,还是全力进攻李自成的农民军,最后孙传庭及军士们还是在了被他们所称为的"流寇"手中。命远不幸,大明不幸。《大明劫》就是一部带有悲凉末日感的历史电影。

这部电影表达了导演对于历史深层次原因的系统思考。电影对于大明的灭亡,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与非凡见解。这种思考,无疑是真实的,考究的,下了一番功夫的。它没有大开大合的荡气回肠,也没有细细深究的娓娓道来,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深入人物内心,慢慢剖析的那种透视感,以及深层次的反思与内省。孙传庭的遭遇,上到朝廷,下到乡绅,再到整个宏观历史,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内在的逻辑,管理的链条,电影都做了深刻的阐述,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大明劫》

这是部讲打土豪的电影。

在土豪突然成为交朋友首选的语境下,《大明劫》这部表现土豪与官员关系的作品并没有火起来,也许是宣传的失误。但这是部非常认真讲土豪电影。

上一次在电影里认真打土豪的是《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冲突来自黄四郎和张麻子:一个代表本地乡绅,一个代表政府。按照朴素的社会契约论,公民的最大义务是交税,政府的作用就是拿税收的钱提供包括平安在内的公共服务。但是黄四郎耍诈不想交,张麻子就想办法让土豪们出钱。在鹅城这个寓言城邦里,因为黄四郎的耍赖,税收没了,国家和城邦成立的基本条件就不成立了,作为官员的张麻子肯定是坐不住的。

在电影《大明劫》里,督军孙传庭面临的也是类似的困境:顾清远为代表的土豪乡绅同样拒绝为公共服务买单,只是地点换到了明末的潼关,麻匪替换为闯军。大敌当前、军饷不齐、军令如山,孙传庭同样要抓了土豪挨个放。这不是什么阶级,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经济问题。

在电影里,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既然人权、事权、财权都不受控制,边关守卫官就会成为节度使,独立王国。为什么孙传庭一到潼关就诱捕贺人龙?因为这一与土豪们藕断丝连暗通款曲的势力不死,他就没有唯一能调度的军队资源。但即使贺人龙死了,土豪们也只是把它当作下一个孙人龙罢了,影片一个细节:孙传庭筹军款仅得几万银两,而受到的贿赂却远远高于这个数,“这是你们给我的,这是你们给大明朝的”。不是乡绅土豪们没钱,而是不想花购买公共安全的钱。哪怕孙传庭不是专心要寻租,他也必然被行贿:交给政府那是交税,交给领导那是孝敬,前者为公租,后者为私情,质不一样。

这就是乡绅。乡绅们作为独立政府体制下的民间势力,总是让不放心。因为哪怕富可敌国,却无法获得匹配的政治权利。和现在有人大政协不一样,在那个时候乡绅土豪的经济地位有多高,其政治地位就有多低。乡绅的命运最突出的典型就是敢出钱修长城的沈万三。这是中国小农经济下这个阶级的最大悲哀:金钱以外上升的甬道已经堵死,商品经济又没有足够发展空间以干预甚至倒政治,最后长成畸形。所以最后官员和土豪的沟通不畅、谈判破裂,孙传庭拿出最后武器,捕了这个为富不仁的阶级。

而顾清远比黄四郎更让官员们憎恨。因为他们代表的乡绅阶级不仅拥有反动的财富,还瓦解了明朝的边防体制:屯兵制。这种自汉以降就在边关实行的半军半民制度能够解决军费巨大和防护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既自给自足不伤国库,也能来之能战。但是乡绅土豪阶级将屯兵们的土地兼并后,这一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作为地方官(既是行政也是军事长官)别无选择:要么和土豪合作,要么人。

从表面看,瘟疫、行政腐败、造反军是灭绝大明、死崇祯的大病。影片两条线:医国和医人,医人只要体不弱,尚可辨证施治,而一国“积弱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医也”,透过电影,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土地制度的溃败,是灭国的主要原因。

土地制度没搞好真的灭国死人。看看最近的前车之鉴;从北伐开始,国民党老蒋就坚持推行二五减租制度,在承认土地所有权同时,减少地租,减轻农民负担。虽然思想根源是平均地权,但是推行后期遭到乡绅土豪的抵制,三十年代以后基本停滞,减租令成为一纸空文。老蒋的政治资本是在乡绅支持下获得,自然不会像孙传庭一样杯酒释地权,便不了了之。相比之下,伟光正确实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字,完全没有考虑土豪的感受,但彻底调动贫农积极,瓦解了乡绅土地制度的霸占。

所以你认为那只是上个世纪的历史拐点,不可再现?未必,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二次土改:在城镇化铺天盖地的现在,集体土地如何处置依然是在政策、法律和作成美都无法绕过的一个问题:是买卖、流转、入市还是冻结?这是自打土豪、联产承包后的又一次利益格局调整。183虽然定了调子,但是新土豪、新市民、部委、地方的思路并不统一,所以国土部会一夜下达小产权房死亡通知书,陈锡文会半个月内两上新闻联播讲土地问题。没错,可能是老百姓误读了报告,但没有误读其中的利益。正如周其仁所说,推动土地确权,给农民以公正的待遇,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剩下的只是时间、方式和路径问题。

最后说说导演,《万箭穿心》后王竞初试商业片云雨,非常欣慰,他没学到以前古装电影的所有坏毛病:包括但不止于大场面下的情节空虚,通过台词强行与现实关联的伪后现代,以及经不起推敲的纸糊思想主题,等等。同样是家国天下,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浮夸、矫情,真真的是有一说一,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一样的克制。

这是一部很好的历史电影。

《大明劫》观后感

有幸能够参加观影,首先感谢电影《大明劫》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看完电影,对此最大的感受,便是这部电影让诚意重回褒义词。自从几年前某人使用了“诚意”这个词之后,诚意变悲催地沦为了除了圈钱有诚意其他什么诚意都没有的代名词。但是《大明劫》不是,我觉得,我能看到真正的,原始意义的诚意。也许不够完美,但是很认真,很努力,很有良心。

作为一部反映明朝的电影,能够让人惊呼“啊,圆领!”,能够让人看到长袄(虽然不那么标准),看到在那个年代早就已经出现的火炮和火铳,无疑是令人惊喜的。没有故作潇洒的披头散发,皇帝头上终于不再是明晃晃的金丝翼善冠,没有强行加入的狗情感戏,实在是通体舒畅。还有些细节不够完美,但是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值得点赞。

冯远征是位我很喜欢的演员,大约属于无论演什么都不会让我失望的那种,这次也不例外,医生吴又可被刻画的很有说服力。余少群也很有突破,无论是造型还是演技都硬朗了许多,刚开始我都没有认出来。演孙传庭的那一位,表情和一些细微动作都很赞,不过感觉换一个给力的配音会更好一些,好多对白感觉没有力气。

电影名字叫做《大明劫》,很恢弘大气的名字,大明王朝的灭亡,实在是一个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但是这个电影别出心裁地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切入。也许是想以小见大,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个题目。

为了不剧透,关于剧情的东西我就不写了。但是电影总体,给我一种略跑偏的感觉。

整个电影看下来,不知道高潮在哪里,不太明确电影想要传达什么。制片人说,我们看高潮在哪里,高潮就在哪里。观众觉得这是部什么片子,这就是什么片子。可是……如果制作者对于自己做出的东西都没有明确定位的话,感觉就像吴又可捧出一堆草药,对着病人说,你觉得哪种药能治病,就用哪种药。做人不仅要直面历史,也应直面自己。

对两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刻画略单薄,导致的结果就是悲剧和震撼不够强。如果说弱化人物结局是为了给人留下希望,那么就和题目里的劫字不符了。如果说大明劫数就体现在非结局的剧情里,那么我觉得,对于明亡的原因以及现象的挖掘,有点浅,有点……片面。

电影里描述的疾病像是鼠疫,但是最后文字里提到的是病,对于我来说,总有种不能直接证明的感觉。制片人老师表示不必在意这些细节,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样子会直接让我质疑电影的说服力。

最后说一点略无关的,我非常非常不喜欢官博说的含沙射影四个字,针砭时弊人之常态而已,何必用这么一个贬义词修饰?最后,我依然感谢制作团队,让我们确信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娱乐至死,总有些信念,值得坚持,也许殊途,但愿同归。

大明劫电影(电影《大明劫》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以上就是大明劫电影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获赞数:239

收藏数:25

回答时间:2023-04-10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