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的寓意和象征(葫芦虽是世间常见之物,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网友提问最佳回答:

“这里的板垣旁边长着的蔓草,青葱可爱。草中开着许多白花,孤芳自赏地露出笑颜。”在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中,这些纯洁的白花,被唤作夕颜,它悄然含苞,于黄昏时盛开,又在次日清晨,寂静地凋谢。

《源氏物语》中的夕颜花指的是那种植物?

一日黄昏,《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在探望乳母的途中,路过一处简陋的小屋,他被墙角的白色小花吸引而驻车,在此遇见了一位才情不俗的女子,两人双双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光源氏便唤女子为夕颜。

源氏物语

夕颜花在暮光中楚楚动人,似在预示着一场美丽的邂逅。光源氏将夕颜花称作“薄命花”,岂料,夕颜的一生真的孤苦凄凉,且红颜早逝。她的离去正如夕开朝谢的夕颜花一般,令光源氏失魂落魄、哀伤不已。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这美丽的夕颜花究竟是哪种植物?

周作人在翻译日本作家清少纳言《枕草子》时给出了答案:

“夕颜乃是匏子的花,因为它开在傍晚,在苍茫暮色之中,显出那白色的花朵,可以与早上开的朝颜相比。”

原来,日语中的夕颜即匏子的花

《诗经》中充满诗意的葫芦

或许是葫芦属的植物花朵都太过朴素,也或许它的开谢不比昙花一现的短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并未被给予太多笔墨,反而是它们的果实,在先民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诗经》中被屡屡提及。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这首《国风·豳风·七月》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再现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从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丝、缝衣、狗猎、采摘、砍柴、建房、酿酒、凿冰、宴飨各个方面,展示了当时的农耕和风俗,也反映了部族成员一年四季高强度的辛苦劳作。

诗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是说到了七、八月,是食瓜、摘壶的季节,此处的“壶”即葫芦

葫芦名称的演化史

葫芦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植物之一,目前已有的证据表明其可能原生起源自非洲,而后由于洋流作用而广布于世界各地,逐渐衍生出众多次生起源中心。最初人类驯化它主要是作为容器使用,但在其漫长的栽培过程中,葫芦逐渐被开发出作为蔬菜的功能。

到了先秦时期,人们还将它分为:壶、瓠、匏三类。在《诗经》中,壶、瓠、匏也频频出现。

《豳风·七月》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讲的是八月葫芦成熟,到了采摘食用葫芦的时间。《小雅·瓠叶》中:“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描述的是瓠子的嫩叶曾被先民当作蔬菜,烹调成美味的小菜。甚至在《卫风.硕人》中瓠瓜子也出场了,“齿如瓠犀,东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洁白的瓠瓜子儿形容美人整齐的牙齿。

随着古人对葫芦认识的加深,继壶、瓠、匏单音名称之后,又出现了“壶卢”这个双音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就曾提到三国时期东吴有“长柄壶卢”。到了唐朝,“葫芦”这个名称才开始流行起来。而又由于品种众多,葫芦家族有哪些成员也是众说纷纭。

陆游祖父陆佃在《埤雅·释草》中还作了详细区分:“似匏而圆曰壶”、“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他将壶、瓠、匏理解为三种不同形状的葫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对葫芦有更为细致的描述,

“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

但无论怎么区分,在古人或是今人眼中,葫芦都被看作是多蔓多籽的瓜。

葫芦作为生殖图腾,象征生育繁衍、多子多福

葫芦口小腹大、多蔓多籽,曾被母系社会作为生殖图腾崇拜,古代先民把葫芦作为宗族繁衍、婚姻美满、子孙昌盛的象征,或是因为葫芦这种植物瓜迭绵绵、种子众多,是多子多福的象征。甚至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华夏民族也是从葫芦中孕育而来的。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洪水造人传说,多是描述伏羲和女娲兄妹在大洪水中依靠葫芦成为幸存者,又利用葫芦造人繁衍后代的故事。甚至在彝语中,先祖与葫芦是同一个词。除了人类的祖先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这一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其实也是个“葫芦娃”。

相传,在一个村庄里有户孟姓人家,有一年院中种的一只葫芦长到了邻居姜家的墙头,这只葫芦长得格外大,因就在两家人中间,所以两家人约定葫芦成熟后各分一半。可谁知,到了秋天,葫芦里竟生出个可爱的小女孩来,两家人都欢喜的不得了。可葫芦可以切开,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总不能这么分,最后争执的结果是,两家合养,但住在无儿无女的孟家,取名孟姜女。

作为象征生育繁衍、多子多福的葫芦,也就理所当然的出现在了婚礼当中。儒家典籍《礼记》记载,男女成婚要“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合卺”为传统婚礼仪式之一,即把一个葫芦竖切分为两半,两瓢以线相连,新婚夫妇再执瓢共饮合卺酒,寓意灵魂契合一处。

百变葫芦,可有多种用途

在《诗经》中,先民顺应节气,品食自然果蔬。说起葫芦的各种用法,古人也是别出心裁。

葫芦可做美味佳肴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记载了一种美食:素蒸鸭。单从菜名上看,似乎与葫芦无关。但此菜的烧制方法却格外有趣。

这道素蒸鸭的发明人名为郑余庆,一日他的亲友来做客,他命家人烧制这道素蒸鸭,特别叮嘱烂蒸后去毛,不能抄断。客人起初以为是蒸鸭。等到上菜才知道,竟是蒸葫芦。这样新奇的菜式,想来也不枉主客清欢一场。

元代农学家王被在《农书》中也记载了葫芦的吃法:“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美,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不仅古人认为葫芦是佳蔬,如今我们吃的形似丝瓜的瓠子,在刮皮去瓢后,也是炒菜做馅皆相宜的。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冬季以晒干的葫芦条炖肉的吃法,也不失为一道美味佳肴。

葫芦可做各种容器或用于浮水

不过,瓠子只有在鲜嫩时可食。待到成熟之后,其外壁会木质化,变得干硬。于是,人们就把老熟的葫芦做成各种容器使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葫芦便以其质地轻、容量大、不透水、耐腐蚀,成为了先民贮存水浆的首选容器。之后还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药葫芦、酒葫芦、蝈蝈葫芦以及供人观赏的文玩葫芦。

成熟干燥的大肚葫芦,质轻且密闭,可以浮于水上。于是人们利用它浮于水的特性,将葫芦系于腰间,可以充当救生衣,是相当古老的浮具,即使是在二十多年前的海南西部昌化江流域的村庄,这种“渡水腰舟”还随处可见。

在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中,铁拐李不仅背着一个装着“灵丹妙药”的葫芦,在周游江湖时治病救人。这只葫芦还成为他渡东海赴仙山的工具。除了道家以葫芦盛炼丹药之外,古代医家也悬挂药葫芦,不仅是以葫芦作为招幌,更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的宏愿。

葫芦是古代八音之一

古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匏为“八音”之一,指笙、簧一类的乐器。早期的笙、簧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以葫芦作为共鸣体发音。至今在云南地区盛行的乐器葫芦丝,以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做共鸣腔,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且以音色优美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细细探究一番,又哪知如葫芦这般世间常见之物,竟也有如此多故事与内涵,还是让我们细细观赏它那优美的外形,品尝其美味佳肴,再读读《诗经》一篇用以怡情!

获赞数:648

收藏数:16

回答时间:2024-03-11 11: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