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朝代(黄公望:八十岁作富春山居图,余秋雨称他两无两不,赞他空前绝后)

网友提问最佳回答: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农历八月十五(1269年9月12日),明月高悬,如水铺地,黄公望出生于平江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子游巷​一户姓陆的贫苦人家。子游名言​偃​,孔子在鲁国开坛讲学,各国好学之士慕名而来,吴人言偃不远千里北上,成为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个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人称“言子”。学成归来,​子游​便在家乡常熟开坛讲学,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住的巷子取名“子游巷”。

就是说,黄公望出生于圣人之乡。

陆家人给孩子取名陆坚。坚的本意是“刚硬的土地”,《吕氏春秋》有言,“坚者耕之”,引申为“坚韧”,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写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父母希望小陆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宛若雪中青松,不要轻易被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击倒。

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灭亡,父母相继去世,10岁的小陆坚被亲戚过继给寓居常熟虞山的永嘉(今温州)人黄氏为嗣。时年黄老爷已经九十多岁了,一直膝下无子,见到陆坚大喜,说道,“黄公望子久矣”。我等你这个儿子已经好久了。于是给他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这个名字,是从姜子牙太公望来的。当年姜子牙在渭水垂钓,周文王出巡遇见,二人相谈甚欢,周文王高兴地说,我太公期望你这样的人才已经很久了,没想到让我遇见了。于是姜子牙也叫太公望。

黄公望过了几年优渥快乐的生活,每天读书写字,弹琴画画,12岁参加了本县“神童”考试,博得“神童”之名。只可惜黄太公望了他只有三年,便撒手人寰。黄太公去世后,黄公望变卖了父亲留下的遗产,游历四方,结识了很多江湖异人和幽居山林的隐士,增长了很多见识,但也花光了钱。

1294年,25岁的黄公望被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因身穿道士服被徐琰责怪,遂辞职,汲汲奔走于豪门权贵之家,结识了大画家赵孟頫,并留下“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的诗句。

经得名师指点的黄公望绘画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三年潜心研磨,他的画作渐入佳境。而立之年,他开始作画。33岁作《设色山水》,34岁作《深山曲邬卷》,36岁作《游骑图》。41岁,临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43岁,黄公望与江浙行省平章张闾相识,再次被辟为书吏。46岁,张闾于江浙行省行“经历田粮”之法,黄公望负责经理田粮事宜。翌年,张闾因“贪刻用事”“​括​田逼死九人”引发民乱,被元仁宗遣人聆讯治罪,黄公望随之入狱。狱中受​契友​杨载“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的启发,出狱后改号“大痴”。他隐居常熟虞山,以卖卜为生,并与张三丰、冷谦等道友经常交往。

​纵观黄公望前半生我们发现,他的性格和陶渊明极其相似。从本心而言,他们都不想出仕做官,都想当个山野闲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天吃饱喝足,悠哉游哉,吟风弄月,赋诗作画,快乐似神仙。奈何现实很残酷,人只要活着,就得吃饭,一顿不吃饿得慌。他们都有老婆孩子,并非光棍一条。光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大不了辟谷修行,像张三丰和冷谦一样,闭关好几个月不出门,也能忍。但是老婆孩子道行不深,肚子饿了嗷嗷直叫,不出山挣钱不行。

陶渊明前半生汲汲奔走仕途,干的也是幕僚活。五十多岁终于干到县令,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放下官印归园田,拿起锄头当农民。黄公望是因为受上司牵连下狱,经此一劫,万念俱灰,再说自己也老了,孩子也大了,自己没有出山的想法,也没人请他出山,剩下的时光,便只能是修道作画了。

其实这跟现在好多退休老人每天没事干,打打太极,练练书法,学学绘画,拉拉二胡,钓钓鱼,下下棋,跳跳舞,玩玩牌,唱唱歌,都是一个意思。所谓“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总得培养一个爱好不是。

因此我们不要把陶渊明或者黄公望想得多么高大上,都是一种正常人生状态而已。不同的只是,陶渊明诗写得好,流传后世;黄公望画作的好,千古留名。如果他俩诗画水平都是二把刀,半瓶子不满,即使再怎么仙风道骨,再怎么​隐​气十足,能有后世这么大名气吗?跟陶渊明同时代的隐士多如过江之鲫,好多人比他要隐得彻底的多,我们听说过几个呢?

因此,诗作的好,画​画得好​,这才是陶渊明和黄公望扬名后世的根本原因,而并非他们“不慕富贵”,隐士做得好。

50岁,黄公望再入赵孟頫门下学画。赵孟頫生于1254年,比黄公望大15岁。时年赵孟頫夫人病逝,赵孟頫父子护送灵柩回到吴兴。此时赵孟頫已经65岁了,多病缠身,去日无多。面对知天命之年的黄公望,赵孟頫发出“吾道不孤”的慨叹。

赵孟頫出身赵宋皇室贵胄,从小聪慧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宋亡后隐居山林,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宛若神仙中人。后经忽必烈征召复出,深得忽必烈重用。由于为官清廉,他虽然身居显贵,但是家境贫寒,只好靠出卖字画收取润笔费,聊以自补。

听了黄公望的坎坷身世,赵孟頫叹息良久。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培养一位大师级画家,传承他的画道。赵孟頫力推“古意”,他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大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与书法在绘画中得到了高度调和与融洽。

黄公望在赵孟頫门下整整学了三年,成为赵孟頫关门弟子,直到赵孟頫病逝。赵孟頫逝世之日,仍然观书作字,谈笑如常。

​​​60岁,黄公望加入全真教。全真道为金代王重阳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进一步把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王重阳为了悟道,在终南山下修了一个“活死人墓”,面壁两年之久。黄公望身为全真教虔诚教徒,当然有样学样,也在70岁时结庐于杭州筲箕泉。

筲箕泉濒临富春江,其名来自筲箕山。因“山脊酷似筲箕(一种竹编淘米具,状如簸箕。)肚皮(即反扣的筲箕),间有潺流山泉,故名”。

人们经常看到黄公望整天坐在荒山乱石的树丛中,一坐就是一天。那意态,像是刚来或即走,但他明明安坐着,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有时,他又会到海边看狂浪,即使风雨大作,浑身湿透,也毫不在意。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会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可惜,他身边缺乏这样的人。

黄公望每天打一瓦瓶酒,仰卧湖边石阶,看着对面青山,一口一口小酌,喝完便把瓦瓶一丢,日积月累,堆成高高一摞。每当月圆时分,他就来到湖边,独乘小舟,后面用绳子系着一个瓦瓶,​拖​在水上,跟着船走。走了一大圈,到了目的地,想喝酒了,便牵绳取瓶,没想到绳子已断,瓦瓶不知去向,他拍手大笑。周围的乡亲不知这月夜山麓何来这么响亮的笑声,都以为神仙降临。

十年时间,他的创作达到巅峰。《听泉图轴》《秋山​幽寂​图轴》《层峦晓色图》《天池石壁图》《溪山无尽图卷》《夏山图》《秋林烟霭图》《浅绛山水图》《浮峦暖翠图》《层峦叠嶂图》《山村暮霭图》《柳市桃源》、《春林列岫》、《柳塘渔舸》、《桃溪仙隐》、《亭林萧散》、《纯溪归棹》、《春江花邬》、《长林逸思》、《秋江渔棹》、《江深高阁》、《霜枫归旅》、《秋江帆影》、《柳浪渔歌》、《松坡晴嶂》、《秋山深处》、《枫林寒岫》、《溪阁松声》、《江山萧寺》、《烟岚云树》、《雪山旅思》《云壑幽居》《溪山雨意图》、《南村草堂图》《秋山无尽图》《吴门秋色图》《万里长江图》等等名作,宛若筲箕泉水喷涌而出,又如富春江水滔滔不绝。

80岁,黄公望受朋友所托,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整整四年,尚未完稿。期间又画了《春山远岫图》、《九峰雪霁图》、《秋水图》《楚江秋晓图卷》《浮岚暖翠图轴》《秋山幽居图》《层岩曲涧图》《溪山深远图轴》等等作品。

85岁,《富春山居图》完稿。

86岁,黄公望画完平生最后一幅《洞庭奇峰图》,骑鹤​升​暇。据他的朋友回忆:一日,于武林(杭州)虎跑(泉旁),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不见子久(黄公望),以为仙去。

大师就此远去,幽谷只闻回响。

​​​《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辗转多人之手,兹不赘述。

六百多年后,年近古稀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在其名作《中国文化必修课》中写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认识了一位姓李的画家,讲述了一段传奇往事。

有一天,李先生的老师吴先生正在上海南京路的南京理发馆理发,一位古董商人循迹而来,神秘兮兮地向他展示一副画作。方才展开几寸,吴先生立即从理发椅上跳起,拉着商人去家里取钱,理发只理了一半,根本等不及理完。他只看了画作片段笔墨,便能辨出真伪。

这幅画,便是《富春山居图》。

余秋雨说,《富春山居图》为何会有这般魔力?只因宋亡之后,宫廷画院不存在了,南方的汉族画家被贬到社会最底层,远离官方,远离财富,远离地位,远离人群,远离关注。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正因如此,他们才创作出独立的自我,生命的私语,生态的纯净,精神的舒展,笔墨的洒脱。

余秋雨说,黄公望是个彻底个人化的艺术家,他无帮无派,难于归类,是个“籍贯不清,姓氏不明,职场平庸,入狱多年”的人,出狱之后,他也没有找到像样的职业,只好卖卜为生,颠沛草野之间,过着平民的日子,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界对于卓越艺术家的习惯描述,诸如“家学渊博”“少年得志”“风华惊世”“仕途受嫉”“时来运转”之类,与他基本无关。

明人评价他“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侠​似​燕赵剑客,达如晋宋酒徒”,忧愤,侠气,博学,贫困,好酒,在时人看来,他还有点神经病。但正是在黄公望手上,山水画成了文人画的代表,并引领了文人画,引领了整个画坛。

他没有任何要成为里程碑的企图,却真正成了里程碑,一座孤立的里程碑,不仅空前,而且绝后。

​​​余秋雨先生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三十年前,他出版《文化苦旅》,风行至今;二十年前,他走遍全国,寻找中华文化之根,写下《山河之书》,洛阳纸贵;现在,他用一年时间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收听人数突破6000万。

阅读本书,相当于选修六门大学专题文化课程,阅读十本20万字的文化专著,领略30个光耀千年的美学奇迹,掌握100个破解文化基因的关键词。

这本《中国文化必修课》是余秋雨晚年集大成之作,譬若生姜,老而弥辣,书中还有余秋雨亲笔珍贵手迹,想要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余秋雨博深学问的朋友赶紧入手一套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获赞数:648

收藏数:21

回答时间:2023-04-06 10:37:56